四川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17年批准设立的 “西财天府文献信息服务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”为基础组建的科研机构。依托2020年6月建成的“西财天府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”,该中心于2020年12月被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复认定为“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”。目前,中心挂靠学校智能科技学院,由该学院全面负责日常运行管理、队伍建设、资源统筹及业务协调等工作,确保中心科研及相关活动规范、有序开展。
研究中心始终秉持开放式、协同化发展理念,构建了多层次、多维度的学术支撑体系。
一方面,中心与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建 “非遗 + 科技” 科研合作工作站,与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共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协同基地”,并与北川禹珍集团、北川羌族自治县伊珎羌绣有限公司、绵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充分借助地方专业机构在文化保护实践、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;
另一方面,中心整合学校各二级学院的科研教学团队力量,汇聚历史学、文化学、社会学、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骨干人才,联合规划与研究处、图书馆等职能部门,形成跨学科、综合性的研究与服务团队,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学术与人才支撑。
主要职责
(一)科学研究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” 研究中心严格遵照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精神,以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、文化育人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核心研究方向,深化与高校、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合作,系统开展课题发布、立项审批、过程管理、进度检查及成果验收等工作,组织研究团队针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开展集中攻关,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需求深度融合。
(二)学术交流
围绕传统文化传承、创新与普及研究核心议题,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、社会组织及各类学校搭建合作平台,策划开展跨学校、跨学科的学术研讨、专题论坛等交流活动。密切跟踪研究领域前沿动态与学科发展趋势,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建设、文化产业发展及传统文化弘扬需求,确保科研工作立足现实、服务实践,同时为高校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学术支撑,助力区域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。
(三)文化普及
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,聚焦非遗研究、名人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地方文献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策划实施形式多样的传承普及活动。通过文化讲座、技艺展示、主题展览等多元化形式,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,进一步夯实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,切实发挥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。
(四)人才培养
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紧扣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要求,立足高等教育及青年劳动教育中手工技能培养的现实需求,探索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、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、传统文化与数字素养等方面的融合路径。通过校企(地)合作编写特色教材、助力人才培养,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“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教材”,建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体验室,为劳动教育实施、学生技艺培训及双创人才培育提供有力支撑。